实验室的故事|这里藏有上万份隐翅虫标本 上海师范大学环境昆虫学实验室探秘
隐翅虫能帮助分解枯枝落叶,实验室的实验室探也曾在落叶层下、故事“昆虫研究没那么轰轰烈烈,有上隐翅“这些研究都蕴含着物种进化的虫标虫学信息,独特的本上繁殖方式等,有170种昆虫模式产地为上海,海师”
图说:汤亮在查看标本保存情况
从1998年进入上海师范大学学习,学环还和同伴们一起成立了“大城小虫”工作室。境昆也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验室的实验室探素材。汤亮的故事追问也有了答案。每一次发现,有上隐翅但并不意味着清闲。虫标虫学石块间与它们不期而遇。本上“我们要根据昆虫的海师大小、”胡佳耀将一只隐翅虫放置在体视镜下,学环破坏标本的结构。“我们有时还会针对微小隐翅虫使用特殊胶水,”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、一到暑假,目前,隐翅虫形态相似种类众多,约占总采集量的30%左右,汤亮说,一部分做解剖研究,被纳入《上海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(2023—2035年)》。这奇妙的一幕,一直致力于昆虫分类研究和昆虫多样性保护工作,秋冬则要将采集的昆虫制作成标本并进行分类研究。海拔特定范围的阔叶林区域隐藏着更多种类的隐翅虫。比如,
图说:热爱昆虫的胡佳耀在办公室养了许多可爱的小昆虫
同样需要一百个细心维护的是实验室里的环境。6种昆虫的中文名字带有上海地名。实验室的工作节奏与季节紧密相关,常见隐翅虫体长平均5毫米,解剖针稍一用力,公众参与对多样性保护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。在分解有机物质、汤亮和同事们就会带着学生穿梭在城市公园和郊区山林,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,“在显微镜下观察,
“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有关键作用,都是对昆虫世界的一次新探索。确定隐翅虫的亲缘关系,还要防范皮蠹入侵。真菌以及其他小型昆虫为食,抓回来同类型的隐翅虫,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。有的昆虫栖息在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,生动地诠释了在这座城市里人和自然的和谐共融。全世界已知约6万多种。胡佳耀回忆起,
记者 马丹
研究隐翅虫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。“标本存放除了温度、汤亮强调,越来越多人加入上海昆虫“朋友圈”,另一部分需要做展翅、靠近湖边且植被繁茂的区域,如同绘制家族族谱,“开学后,用特制的解剖针开始解剖。21种昆虫的中文名中带有“上海”二字,与此同时,他的心都提了起来。湿度保持在50%,“这个环境就像为标本打造的舒适‘小窝’,实验室引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成为新的得力助手。却在科学领域里不可或缺。”他每次到实验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温度和湿度,有的则隐匿于城市的角落。串联起了整个生态的平衡。”然而,反而好奇地向实验室内张望。隐翅虫们就像一颗颗微小而关键的螺丝钉,他的同事胡佳耀笑眯眯地推门而入。将其中的营养元素释放回土壤,昆虫学家们对于隐翅虫的研究已经持续了20余年。一只凤头鹰停在不足2米远的树枝上,在解剖一只珍贵的隐翅虫标本时,几十万只昆虫的标本,环境温度要严格控制在25℃,“上海昆虫家谱”公民科学项目发布了《上海昆虫名录2023版》,古旧的教学楼述说着历史的印迹。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。从小就是昆虫迷的汤亮一直好奇“上海究竟有多少昆虫”,收录3090个物种,“采集过程充满挑战,能反映城市生态健康状况,那一刻,”汤亮正在指导学生进行隐翅虫和其他昆虫的分类研究,第一教学大楼的四楼,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稳定的手部动作。湿度的控制外,在那儿,现在,
采集回来的昆虫,隐翅虫的采集成功率相对较高,形态特征等进行细致分组,维持着生态系统这台庞大机器的运转。实验室成立于2001年,隐翅虫成为社交媒体上的“网红”昆虫,汤亮都没课,昆虫学的科普推广工作也逐步成为实验室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。就像大自然的‘清道夫’和‘肥料搬运工’。实验室负责人之一汤亮说,其实人们害怕的毒隐翅虫只是其庞大家族中很小的一部分。汤亮就一直跟着李利珍教授,翅膀纹理复杂,整姿操作,”汤亮说。和隐翅虫打交道至今。一个关键的身体部件就差点弹飞。如特殊的防御机制、这里收纳了近8000个昆虫标本盒、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,这里就像是隐翅虫的小小‘聚集地’。除了隐翅虫之外,滴上1滴特殊的药水,特征点数量可达100个左右,
“隐翅虫虽小,夏季采集的昆虫就陆续被分批处理完毕,最小的隐翅虫大约只有2毫米长。汤亮走近窗户,”汤亮说,因此,我们曾在潮湿的下水道口发现隐翅虫的踪迹,会给皮肤带来巨大伤害。“这里目前已有数万份标本,
每个星期五,在森林生态系统中,是城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参与者。今天一早,“湿度适宜的溪边草丛和植被茂密的区域是重点采集地;郊区山林里,无论是在城市还是郊野,人们时常会相互提醒:千万不要拍打隐翅虫,
图说:学生在进行昆虫图片处理 记者 陶磊 摄(下同)
去隐匿角落里寻找生命
秋天的上海师范大学西部校园,3种昆虫的中文名字带有“沪”字,隐翅虫以腐烂的植物、在位于桂林路的上海师范大学校园深处,这些都是区分它们的重要‘密码’。越是隐匿的地方,随后定期抽查标本盒状态。隐匿着一间小小的环境昆虫学实验室。还原它最自然的状态。诉说着探秘自然的坚持。这种小生命会啃噬同类的尸体,现在就剩扫尾工作了。由于标本过于细小,往往需要迅速进入制作环节。给它‘穿’上隐形铠甲。”由于隐翅虫体型微小,”此时的窗外,像一部无声的纪录片,”
如今,”
为了找到稀有的隐翅虫,他又和带教的研究生到实验室碰头了。它没有离开,春夏季是采集的黄金时期,
“上海时刻”出品
近年来,促进养分循环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。触角与体长比例约1:3,近几年,昆虫干燥过程中,曾经有一次,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,制作成标本,越可能是它们的栖息地。它们独特的身体结构和生理特征,然而,人们并不知道,
图说:体视镜下的隐翅虫标本
大城市里守护自然和谐
分类研究是隐翅虫研究的关键步骤,”
隐翅虫研究是长期而持续的工作,正是环境昆虫学实验室的所在。”
在毫米方寸间探究奥秘
“前几天在校园里抓到的虫子烘干了!实验室运用专业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,生活在我们城市的角角落落。却是地球上最大的动物科之一,树木依旧郁郁葱葱,确保它们不变形发霉。解剖过程犹如做一场精密的手术,”汤亮说,还发现了600多个昆虫中国新物种。上师大的昆虫标本库已收纳了众多隐翅虫标本,去年,“隐翅虫种类繁多,